查看原文
其他

教人共享充电宝“0元购”,这种攻略跑偏了 | 新京报快评

迟道华 新京报评论
2024-10-31

让每个偷盗者都付出法律代价,才能更好维护行业发展秩序。

▲资料图:放置在商场门口的共享充电宝。图/IC photo

文 | 迟道华

通常而言,所谓攻略都是为人提供便利的,帮人找到最佳方法和路径,如旅游攻略、游戏攻略等。如今,网上却出现了一种教人“偷”共享充电宝的攻略。


据央视新闻报道,最近,在网络社交平台,出现了一些“不花钱将共享充电宝据为己有”的教程,有些发帖人以图片配合文字介绍流程,更有甚者直接将流程制作成了短视频进行传播。就在不久前,也有媒体报道了类似的教程大量出现在某二手商品交易平台上,售价从9.99元到2元不等。


这类所谓的教程、攻略,利用技术漏洞及共享充电宝平台对客户的信任,以达到“在没有归还充电宝的情况下成功终止订单”的目的。这其实是在明目张胆教人偷盗、教唆违法犯罪,无论平台方还是执法部门,对此都不能轻纵。


事实上,据报道,此前就已有人因采用不正当手段,将共享充电宝据为己有,被法院认定犯盗窃罪判处刑罚。


如今,随着共享行业迅猛发展,共享充电宝已广泛应用于餐饮、购物、景区、影院等公共场所,成为人们的“电量卫士”,极大缓解了出门在外时的电量焦虑。共享充电宝成为一门生意,满足了市场需求,帮人们解决了问题,同时也是以共享经济模式,适应手机等电子产品高频使用大趋势的创新之举。


类似教人“0元购”共享充电宝的教程和攻略,看似只是用点旁门左道,教人占点小便宜,但当其成为一门生意时,侵蚀的就是整个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。


特别是,记者调查发现,有些用户甚至将共享充电宝进行破解,像普通充电宝一样重复使用。在某二手网络平台上,有不少出售疑似共享充电宝的链接,每枚的价格普遍在20元以下,有些甚至不到10元。如果“偷盗”而来的共享充电宝成为二手商品,这已不是不当牟利的问题,更可能给公共安全埋雷。


需明确的是,网售教程、攻略,及售卖破解共享充电宝均已涉嫌违法。对此,共享充电宝企业需及时弥补技术漏洞,加强审核管理;相关平台更不能任由这些违法违规内容明目张胆地“变现”。


对那些打出“免费共享充电宝”“薅共享充电宝羊毛”等旗号的商家,平台可以利用关键词屏蔽功能,不给露头机会;而对明显低于市场价的售卖行为,也需多些审核和警惕,通过大数据分析,判断用户可疑行为,及时下架“问题”产品。当然,消费者也要注意甄别,不要盲目贪图便宜而让自己身处危险之中。


数据显示,2023年,共享充电宝行业覆盖点位数已达到404万个,同比增长31.8%。截至2023年底,某行业头部品牌,在全国累计注册用户数达3.915亿,在线共享充电宝920万个。如此庞大的需求增速,如此广泛的国民应用,呼唤相关治理也需加把劲。


这既要督促商品交易平台加大审核力度,及时下架共享充电宝“0元购”教程商品,并对兜售者作出必要处罚;也要助力共享充电宝企业,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,让每个偷盗者都付出法律代价,才能更好维护行业发展秩序。


撰稿 / 新京报评论员 迟道华

编辑 / 何睿

校对 / 李立军


推荐阅读:

切莫带着“巨婴心态”看体育 | 新京报快评

操控室内甲醛检测,生命健康面前不容造假 | 新京报社论

请假参加奥运马拉松的95后姑娘,也在诠释奥林匹克精神 | 新京报评论

激发培训消费活力,与治理学科类培训不矛盾 | 新京报评论

马斯克一句话,让英国政府官员破防了 | 京酿馆


欢迎投稿:
新京报评论,欢迎读者朋友投稿。投稿邮箱:xjbpl2009@sina.com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。来稿将择优发表,有稿酬。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,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,附上作者署名、身份职业、身份证号码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(包括户名、开户行支行名称)等信息,如用笔名,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,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。
点击下方公号名片,阅读更多精彩观点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新京报评论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